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九龍堂

主日祟拜

基督君王主日崇拜

日期 : 2024年11月24日
時間 : 上午 11:00

[ 講 道 ]

題旨: 活石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殿
講員: 胡運基牧師
經文:

彼前二4-5、9-10

庶務部招募
崇拜音響直播小組


(2020年7月10日)
通告:

中華基督教會
香港區會神學牧職部
社會關注小組
呼籲主內同道為家庭守望祈禱
(2023年10月)


禱 文

親愛的主,我們為「家庭」禱告。

我們感恩,你使我們在這個寄居的人生,有一起同行的家人,互相照顧、扶持、擔待,我們當中很多人,是在現世這個家庭裡認識永生的上帝,我們為我們有這樣的福分向你感恩!當然,在家裡,無可避免有紛爭、有傷害,甚至漸行漸遠,更可能導致彼此仇視……,幫助我們,每天練習互相認罪、互相道歉,也持續練習把祢放在我們家的中心,以至於我們可以學習彼此順服、彼此相愛、彼此捨己、彼此成全。

我們要記念在這塊土地上作客旅與寄居的人,到香港不管多久,語言、飲食、天氣、消費習慣、讀書壓力、居住及工作環境……都需要適應,求你賜我們寬容、柔軟的心,勇於向他者開放,並且在這段旅途中,經歷你的同在與話語,看見你在我們在世的其間,對我們生命以及這世界的工作。

我們記念在香港尋求庇護的難民,他們逃離戰爭、貧窮、自然災害……的母國,放棄了原先對「家」的美好想像,為了尋求一個可以安歇的地方,求你安慰、憐憫他們飽受創傷的身與心,因為你也曾道成肉身居於我們當中。我們祈求你,使他們在這裡遇到善良的幫助者,供給他們需要的資源,也願意與他們成為朋友。

我們記念無家可歸的人。我們為無家者禱告,願他們假期間依然能和朋友享受團圓;大自然的威力不能輕看,近日的雨水可能沖壞他們棲息之處、影響他們的工作,求你保守他們在恢復期間,持續有足夠的食物、安全的空間。也為被囚者禱告,他們或孤單、或自在,求你像當年向彼得、保羅顯現一樣,也在獄中向他們顯示你自己,因為被拘禁過的你,是他們最大的鼓勵與支持。

我們也為教會禱告,我們喜歡說「在主裡是一家人」,但我們有時在「家裡」也喜歡操作政治算計或屬靈濫權,而完全忘記我們互為肢體的意義。我們喜歡談論「家庭價值」,卻常常只在意我們這一家人的權力,而忽略不屬於「我們這一家」的人的需要,甚至以自己擁有「家庭」為驕傲,歧視或打壓無法成家的人……。求你憐憫我們的無知與自私,讓我們常常思想起屬於你的教會群體,如何帶著公義的心在這世界存在,讓人看見我們,彷彿看見主耶穌。

願我們常常記念你的恩典與寬恕,記念是你主動接納我們進入你的家,與三位一體的上帝共融。幫助我們,有熱情和愛心將這樣的喜樂分享出去。

奉主耶穌基督之名祈求,誠心所願!

銀行轉賬方式奉獻安排


弟兄姊妹可以透過銀行轉賬方式作奉獻之用,大家可以將獻金存入本堂之恆生銀行戶口內 (合一堂 / HOP YAT CHURCH 之『恒生銀行』戶口號碼:可致電2711-3866/2713-1082向劉幹事/梁幹事查詢)然後把銀行或櫃員機發出的銀行通知單/收據,以傳真或電郵方式通知本堂堂務幹事以便印發收據給各捐款人

請列明:(1) 奉獻者姓名、手提電話號碼  (2) 銀行存款證明  (3) 捐獻項目細節、或捐箱編號及奉獻金額(例:儲蓄箱捐#005 $100、傳道捐$200,合共$300),如以劃線支票方式郵寄奉獻,支票抬頭請寫「合一堂」,於支票背面請註明以上(1)(3)項資料

按牧四十周年感恩
(2016 年 7 月 10 日)

facebook_icon.jpg

每日經文 - Nov 21, 2024 :

誠邀弟兄姊妹參與網上主日崇拜 (11:00am)
2025年教會發展思想方向:「土壤、空間及生命」
主任牧師馬志民牧師

2024年合一堂經歷了各方面的挑戰,我們從疫情的打擊,重新召聚信徒:從疫情期間網絡視像崇拜,召聚信徒回堂與弟兄姊妹同心同在的敬拜上主;從網絡中交流分享、會議商議及祈禱探望,召聚大家能實體關心、彼此問安,肩並肩的同心事奉。然而,教會也面對另一種的離散,就是持續的移民潮的挑戰。當中有不少舉家移民,換言之,就是中年有經濟能力的父母,帶同青少年子女舉家移民,在海外升學及生活。信徒在移民過程之中,心中難免有不捨之情,同時,也觸發自身尋找宜安宜居生活的思想。環觀世界各國各地,試問何處才是真正的烏托邦?相信只要有主耶穌同在,抓緊永恆生命的確據,才能體會心中的天國與永恆的盼望。在信徒流散的日子,各單位堂積極地重新招聚信徒,培育信徒成為新一代的領袖,繼續在社會見證福音的大能,傳揚上主的真理。

2025年合一堂要思想的方向:「土壤、空間及生命」。這三個名詞似乎關係不大,卻是對信徒成長與及教會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向及幫助。

  1. 「土壤」-- 準備一個適合孕育生命的環境

    在2024年上半年有機會參加越南訪宣,與及七月份的泰國短宣,在行程中都留意當地的物產十分豐富,原因是東南亞的土壤及天氣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生長。有當地的信徒分享,當地種什麼植物都可以繁茂生長,可見土壤肥沃,包含各樣適合植物生長的元素,使種子可以有百倍的收成。不少基督教機構調查報告,指出教會青少年流失率十分高,教會老年化(合一堂也不例外),意即教會參與的信徒平均年歲不斷提高。年青一代何去何從?疫情?升學?移民?可能解釋教會原有的青少年人數大幅下降。但我們要思想,教會以外仍有數以百萬計的青少年在各中、小學,大專生,與及在港工作的職場。為何我們未能帶領他們認識福音?在大專或公司職場,有不少機構或牧者,持續開設大專生查經班,或是職場的福音聚會,吸引不少青少年及初職研讀聖經,認識真理。而他們卻未有踏足教會,扎根於信仰群體,或是只趨向流連於某類型的教會。當然,筆者並不要合一堂模仿那一類型教會。

    我們要思想,教會是否有合適的土壤,讓不同的年齡層,或是不同背景的信徒,均可以在教會內健康的成長,得到合適的養分,令他們的屬靈生命得到足夠的營養,得以長大。教會要如何成為合適的土壤,這是教會需要認識自己的本位,同時,要看見種子的需要及成長必要的條件,為種子可以發芽,茁壯成長,作出合適的調整。是的,這種由本位走向以福音對象而設的思考模式,不是新穎的思想,是自古至今常有的,常言道:「福音不變,傳道應變」。我們要準備不同種類的土壤,學習彼此欣賞,彼此鼓勵,互相扶持。我們離開已習慣的安舒區思維,正是在世代傳承教會所需要面對的難關。

    1. 為人生面對困難者預備攜手同行的土壤

      合一堂四個單堂近年已走出教會之外,透過社會服務接觸社區的生命。我們會見到教會之外,有不少市民都活在困苦之中,他們各個生命都面對不同程度的挑戰與困難,我們並不是要在他們的生命中,加上另一個信仰的枷鎖,而是讓他們知道,教會雖未必可以完全解決他們工作上、感情上或生活上的難處,但教會願意與他們同行,一起走過艱苦的路,以愛、以禱告,與他們同行。

      主耶穌在世傳道時,看見有患病多年的,有孤苦無依的,有被社會排斥的。主耶穌動了慈心,醫治他們,接納他們,給他們一個新的生活,並且讓他們看見上主的榮光,歸榮給上帝。面對這些人生苦澀,苦無出路的人,教會是否可以預備一個手攜手同行的土壤,使這些被邊緣的生命,面對岌岌可危的生命,受傷的心靈是否可以藉教會的同行,讓基督的恩手可包裹醫癒他們。

    2. 為流徙的青少年人預備以愛為家的土壤

      今天青少年人因未找到合適的教會而流徙無定,甚至對自己的去留都有很多不定的因素。然而,他們在這期間極需要一個屬靈的家,讓他們可以獲得愛與關懷。教會是否可以成為這個可以讓青少年人留步,經歷愛的地方,教會不一定要HEA,卻是聆聽及關懷的地方。這屬靈的家是教會,並不是單指教堂的某個角落,而是教會的群體共處的地方,即是信的人聚在一處的意思。這個地方可以是某個願意開放的家庭,讓青少年可以聚在一起,可以分享分擔,一起發夢的地方。

      在這世代充滿冷漠,所謂事不關己,己不勞心,就算有心卻也不能改變事實,也出現了無力感。青少年對於自己的方向或理想(也許是神在他們身上的呼召)可能會感到無奈沒有出路,甚至感到被拒絕不可行。回想,今天教會的執事領袖,昔日都是在教會年幼成長,經歷過不同階段的考驗及磨練,但也有不少同儕因種種原因漸漸離開教會。因此,教會的年青一代也有不少新思維、新方向或新嘗試,都值得教會回應及了解,並且,以愛、以家接納一同分享及嘗試。使年青一代可以取得發展教會事工,領導教會的經驗,教會也因為新的思維新動力,可以擴闊教會的土壤,讓多元思維的年青人都可以植根教會之內,在信仰中一同的成長。

    3. 為失去人生方向者預備真理導引的土壤

      香港有不少人在大環境急速轉變,而失去了人生方向,自己找不到立足點,也看不見前面的方向。只求日過一日,未能為將來打算。俗話「今朝有酒今朝醉」,讓大家都只為眼前的事與物作出短視的抉擇,也不願意為將來作委身,更枉論為教會未來發展作出承擔。然而,聖經以弗所書5:15-17教導我們在末世時,更要愛惜光陰把握時機,謹慎生活作個有智慧的人,目的要將生命放在上主永恆的事物之中。

      教會要幫助這些世上迷糊生活、失去方向的人,要他們明白上主的旨意。所以,教會應加強聖經真理的研習與教導,讓信徒可以鞏固他們的信心,可以抓緊上主的呼召及心意,而慕道者更需要真理光照他們的內心,使他們可以在死蔭的黑暗中看見基督的真光。教會可以推行門徒訓練建立信徒持續研讀聖經的習慣、啟發課程可以幫助慕道者認識信仰與及信徒生命的本質。講壇信息可以加強信徒生活指引的教導,他們得力在生活中為主作見證。

  2. 「空間」-- 設立適切的空間讓幼苗成長

    「空間」並不指地方使用的問題,乃是指給予不同群體有其發展的空間與機會。還記得在越南訪宣時,行車經過橡膠園,看見數以千計的橡膠樹栽種排列整齊,無論橫直斜,都十分整齊,不偏不倚,原來是農民要保持橡膠樹之間有足夠的空間,一方面讓樹木可以得到均衡的養分,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成長;另一方面,就是讓農夫可以有空間走過橡膠樹,每天收取橡膠。同樣地,教會可有足夠均衡的空間,讓信徒可以有足夠空間來成長,或是太過擠迫,影響了成長的機會。同時,我們也要給予空間或機會,讓信徒可以將信仰實踐出來,按恩賜參與事奉,成為結果纍纍的生命。

    正如先前提出空間並不指地方或房間,乃是在思想及成長上給予空間,有不少是事物會影響了空間的寬廣,例如固守的舊習慣,只是約定俗成,我們可會更新思考其必然性,或是在不違真理的原則下,可以作新的嘗試。正如一個幼兒學行路,我們必需讓他自己去嘗試,也許有跌跌碰碰的時候,有痛得大聲哭嚎的時候,但這是成長必經的階段。若父母過份的保護,不肯放手讓小孩嘗試,成長必然受到打折。父母可以從旁觀察及關心,跌倒時多加鼓勵,讓小孩從新起來,屢敗屢試,累積經驗,終必會成功的,成長為一個強壯又經得起考驗的生命。

    1. 為受壓困苦者設立自由安全的空間

      社會上有不少人面對受壓困苦的生活,無論在工作上、學業上或對人生前路,他們極需要可以舒緩壓力的方法,不少人在身體健康及情緒健康上出現問題,形成重重的壓力,產生骨牌效應,整個生命都會崩塌下來。同時,壓力不單壓垮自己,甚至連家庭、朋輩都會受到影響。有不少壓力處理失當的情況,引發家庭暴力,甚至演變成倫常慘劇。面對這些情況,社會有一定的資源或機制可以協助這些受困的人。然而,他們仍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教會可以為這些有需要的人設立自由又安全的空間,讓他們可以傾心吐意將自己所面對困難,藉著教牧、同儕的代禱、同行及守望,讓聖靈在其中堅固信心及引導前面的方向,這上主臨在的神聖的空間是重要的,是有別於金錢緊急的支援、心理輔導及身體創傷的醫癒。

      同時,教會的群體應以基督的恩典與接納,對於那些弱勢及曾被罪惡綑綁的,讓他們可以藉著基督的恩典,能被接納,重獲新生。「你使我心裏喜樂,勝過那豐收五穀新酒的人。我必平安地躺下睡覺,因為獨有你-耶和華使我安然居住。」(詩4:7-8)

    2. 為青少年一代設立思想領域的空間

      上主給教會青少年人,正如上文曾提及,近期有不少聲音指教會青年流失。然而,我們為青年人預備以愛為家的土壤,讓他們認定教會是他們信仰基礎的根本,同時,青少年人在生活、學校及社會上接觸最前線的文化衝擊、生活的節奏與及社會轉變的浪潮。他們需要有足夠的空間,可以將前線面對的挑戰與困難,與信仰及聖經真理作對話及整合,以致他們可以活在潮流文化或前線急速轉變,卻有穩固及持續的信仰反省。我們不應第一時間就以信仰來否定青少年人的價值,應設立更多對話的空間,讓教會更多欣賞年青人的創意與思維。

      教會一代又一代的更替,教會要持守的信仰,乃是活潑有生命力的信仰,可以與不同年代的信徒,一同走過人生的階段。教會應給予青少年人更多思想的空間,有人稱此為「夢」,但夢會給人虛幻不定的感覺。實在,青少年人有不少的思想領域的創新意念,只是他們將這些美好又有生命力的意見,在現實生活中未有空間可以發揮,就轉移在虛擬世界中,尋求出路或發表意見。教會可會為青少年人設立思想領域的空間,讓他們可以發現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,發掘自己在教會潛在價值,或是上主對個人的呼召,並且在教會發揮他們的恩賜與能力。青少年人有一天,將會成為教會的領袖,成為上主使用的僕人。這不也是我們的期待嗎?

    3. 在正謬對錯中設立復和相愛的空間

      經過社會事件與疫情,有不少正謬對錯的分歧與撕裂,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不同立場與意見,使關係緊張與壁壘分明。甚至過程曾經面對因見解與立場的不同,帶來教會的分裂,有信徒從此與教會割裂。然而,我們要思想,教會並不是立場對壘的地方,乃是我們原為不同背景、不同的身份、不同經歷的人,因基督的愛與犧牲,而帶來合而為一的群體。難道我們今天的撕裂,是要將基督合一的身體再次破碎?難道我們要基督再次釘十架,叫我們可以從新合一?

      我們要悔改,從個人的主觀正謬對錯之中,悔改過來,只看見基督的復和相愛的兒女,可以在主前合而為一。教會需要設立這復和相愛的空間,教會並不是要只得一個聲音,一個見解,乃在基督真理之下,可以容納不同的聲音,彼此了解,也彼此諒解,使我們在基督裡面可以一同成長。教會可以就不同的議題,從多角去反省及討論,並且在禱告和聖經真理中,學習謙卑,願意聆聽,一同尋求上主的旨意。

  3. 「生命」-- 為每顆生命成長而感恩

    教會是一個生命有機體,是一個不斷成長的生命群體。因此,成長是必然的事,成長的相反就是萎縮。教會的成長,就是個別信徒生命的成長,藉此互相的激勵,使整個群體都成長起來。正如每年教會都舉行差傳年會,目的是藉專題的信息、宣教士的經歷或短宣參加者的生命見證,來激勵整體信徒對宣教的火熱及回應。同樣地,教會中每一個信徒生命的成長與經歷,都可以感染其他信徒屬靈生命的成長,聖經真理的尋索、彼此代禱懇求、同行同在的扶持等。有時候,這生命成長不一定要經過大型的培靈或奮興才會出現,卻在生活細節上看見上主的作為,對生命的呼召,處處顯出上主的榮美。

    1. 尊重每顆生命有獨特召命

      近年教會有不少年青一代,在不同信仰領域上,感受到上主的呼召及帶領,在神學院進修,有攻讀神學學位的,也有進修婚姻與家庭輔導的,他們都是受到上主的感召,願意委身在事奉之中。比起昔日教會只支持全時間神學學位訓練,我們要學習尊重每顆生命,在上主的引領與呼召,都有獨特的召命。在聖經中新約使徒,也有將福音傳予外邦的保羅,成為初期教會的另類使徒。教會亦有信徒參與不同福音機構的工作,他們都是在天國福音事工,蒙上主的呼召,努力不懈地接觸特定的肢體,為要得著這些生命。是的,多元的福音工作,是後現代的福音使命的現象,有時候會感到百花齊放。教會可會因條例體制而侷限了對這些蒙召的生命的支持?還是我們願意因尊重每顆蒙召的生命,願意打開我們有限的視野,使上主的福音可以更寬廣的傳播?

    2. 看重每個生命的成長時間

      雖然教會已制定信徒生命成長的路線圖,不過,每一個信徒的成長的時間,都有不定的因素。有些信徒需要一段較長的時候,或因應人生的經歷,才可以成長過來,或是人生有逆轉的新方向,就如先前提及保羅的生命。腓3:7-8「只是我先前以為對我是有益的,我現在因基督的緣故而當作是有損的。不但如此,我已把萬事當作是有損的,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。」也有些信徒在年青時,已確定召命,願意一生的跟隨基督。所以,作為牧者或教會領袖,需要留意每顆生命的成長,他們的時間都不同,猶如不同的果子或植物,成熟及收成期都有不同。然而,上主在每顆生命都有祂的計劃。教會是否可以按照上主的旨意,適當地培育生命,建立生命成長的週期,並且適時的收割。否則,有很多已熟的莊稼,就會因為未能及時收割,而損失了收割的機會。

    3. 感恩每個生命能顯主榮美

      以賽亞書60:21下「他們是我栽的苗,是我手的工作,為了彰顯我的榮耀。」每顆生命的成長都有上主的美意。每個生命都是上主奇妙的作為。因此,在教會中,我們要為信徒生命的成長而感恩,也要知道每顆生命都彰顯上主的榮美。所以,教會中要多為信徒生命的成長,作出見證的分享,也要為此而感謝上主。

      雖然,在成長過程會遇到困難,挑戰與及逆境,但藉信徒間的守望、扶持,可以渡過困難,見證一顆一顆生命的成長,歸榮耀給上主。一方面這是一個長時間守望的工作,如農夫等待農作物、土產收成時的歡呼感恩。同時,也可以在定期的分享及經歷中,看見上主的帶領。教會在每年的歲終感恩見證分享,或是在外展社會服侍後的經驗分享、短宣後的見證分享等,都見證了信徒在信仰生命與實踐,踏上成長路的里程碑。教會不應對分享見證感到厭煩或認為是多餘事務,實在見證分享,乃是數算上主的作為,祂的美善與大能,正正陶造每個信徒的生命成長。

(2024 年 11 月)

龍合差傳 2023
(2023年10月)